本篇文章所欲分析的主題,是從Baker,Stein and Wurgler(2002)的公司資本架構模型中所引伸出的假說:公司股價被低估,根據在Graham and Harvey(2001)對美國公司的財務經理所做的抽樣調查發現:這些公司是不太願意去發行證券,因此假設公司除了利用證劵發行去取得資金外,沒有其他管道能夠取得投資所需的資金,如果願意發行被低估的證劵去取得資金,表示這項投資對於公司而言,預期可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而會反應到公司的長期股票報酬上。 利用COMPUSTAT資料庫及 CRSP(Center for Research in Security Prices)資料庫,去取得實證分析所需要的樣本公司資料,來找出在1982年至2001年的樣本期間內,是否有發生「公司股價被低估、且沒有其他管道能夠取得資金,只能發行被低估的證劵去取得投資所需的資金」事件的樣本公司,並利用公司規模、公司的產業類別、或是景氣循環等因子來區分樣本公司為不同群組後,據此估算出這些公司在發生此一事件後的股票報酬,及其在1982年至2001年期間內,每一年各為基準往後推估第一至三年之平均股票報酬,隨後使用配對樣本t檢定和無母數檢定中的Wilcoxon檢定來檢驗此兩變數之間是否有顯著為正的差異性(前著減去後著),實證結果發現:大部分和我們的假說呈現相反的結果,只有少數群組例外,例如:製造業公司、製造業小公司等。 我們推測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有可能是公司經理人對於該投資在未來所能回收的利潤過於樂觀,使原本財務體質已不好的公司,又發行被低估的證劵去取得資金融通投資,此投資後來沒有帶給公司豐厚的利潤,且由於公司證券在市場流通數增加,再加上每股盈餘被稀釋,連帶的會使公司未來股價表現更差。在本研究中,這種情形在非製造業小公司中,最為顯著。另一方面,對於樣本公司個別第一至三年股票報酬的差異(有發生此事件的樣本公司,該年過後第一至三年的股票報酬個別減去其二十年期間每一年各為基準往後推估第一至三年之平均股票報酬)所做的迴歸分析,發現:屬於製造業的公司,在事件過後第一年的公司股票報酬是顯著地大於其1982年至2001年期間的第一年的平均股票報酬。這表示,製造業公司在事件過後第一年的公司股票報酬表現,如我們假說所推測,其股票報酬的確異常優於平時。